您现在的位置是:陈虹艺博客 > 地名 >

玛多县简介_基本介绍

发布时间:2021-03-26 15:46地名 人已围观

  

简介玛多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果洛州西北部,辖2乡2镇,3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县政府驻黄河乡。 中文名称:玛多县 行政区类别:...

  玛多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果洛州西北部,辖2乡2镇,3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县政府驻黄河乡。

  中文名称:玛多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辖2乡2镇,3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邮政区码:813500

  电话区号:0975

  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政府驻地:县政府驻黄河乡

  

1、县情简介

玛多县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3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4400人,人口密度为每2平方公里1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2011年,黄河源水利风景区荣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可见。吐蕃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迎亲滩”,留下了汉藏和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全县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广为盛传。

  80年代初,玛多县畜牧业经济繁荣,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之首。21世纪初,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战略的实施,585户2334名河源儿女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减人减畜、退牧还草”的号召,主动迁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维护了母亲河源头的生态平衡,为黄河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已成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玛多县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培育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青海藏区最稳定的县。县党政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州优秀领导班子”。

  

2、历史沿革

 

  1952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果洛、玉树,果洛地区全境解放。1954年1月1日,果洛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4月,果洛州工作团达日分团派出骆殿安为队长的和科工作队进入和科部落,筹备建区工作。1956年9月,达日县和科区和甘德县花石峡区成立,这两个区党委是玛多地区建立最早的基层党的委员会。1957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玛多县设治。同年12月,玛多县建立,将达日县和科区和甘德县花石峡区划归玛多县管辖。1959年6月25日,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5月10日,玛多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州管辖。

  

3、地理气候

玛多县

 

  地理地貌

  玛多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3°50′~35°40′,东径96°50′~99°20′。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东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州玛沁县毗邻,南与果洛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的20.8%。

  玛多县属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地受构造控制。玛多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柁土、沙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毫米,最厚达1米以上。

  气候条件

  玛多属高寒草原气候,一年之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两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夏季短促而温凉,多雨。玛多县气象站(位于县境中北部,海拔4300米)资料分析,其温度、风力、降雨量情况是:年平均气温-4.1℃,除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最冷的1月份为-16.8℃,1978年竟达-26.6℃,极端日最低温-48.1℃,是青海省极端日气温最低的地方。最热月7月份为7.5℃,极端日最高温22.9℃,累年气温≤0.0℃,日数为94.8天,既是最温凉的夏季,最少也有10天以上。玛多高原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快,散热量大,温度急剧下降,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14.0℃。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玛多县大风日数多,从11月至次年4月最为频繁,约占年大风日数的70~85%。大风的年际变化大,最多的1966年达110天,最少的年份仅出现12天。大风的连续日数最长达8~10天。最大风速34米/秒。各月大风风向大部在西北—北西北之间,这类大风最为普遍,风速大、持续时间长。玛多县年均降水量303.9毫米,但年际变化大,最多的年份434.8毫米,最少的年份84.0毫米。

  六月玛多

  2017年6月5日,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出现降雪天气。玛多县境内的草原、河流、牛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冬日。

  玛多,藏语里的意思即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

  六月玛多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玛多县矿产资源分布很广,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盐、砂金、硼矿等。花石峡镇与都兰县交界处的杂抑合惹煤矿,和正在开采的红土坡煤矿,蕴藏量都在百万吨以上,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历史悠久的哈姜盐场,早已誉满川康藏区。据有关部门化验测定,哈姜盐含有镁、钙、钾、钠、锂、氯、硫酸根、三氧化硼等多种元素。过去,这些盐仅为食用,现在除了食用,还作为工业化工原料行销省内外。鄂陵湖东边的南措(小盐湖),湖西北的擦才措、茶措、花石峡镇境内的斗格茶卡、乎茶卡等都蕴藏着十分可观的盐类资源。砂金是玛多的一大优势资源,据控测境内砂金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布青山砂金以其分布之广,含量之高,远近闻名。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这里就已生产过砂金。1960年5月,黄河公社发现硼砂矿床,据资料记载,矿床在黄河公社中部地区尖打河流域和尖打才路山一带,硼砂藏量大,含量高,分布面积广。石灰岩在玛多县分布也很广,从花石峡到县城这一广大地区,到处都可以找到,也可就地取材烧制石灰,为建筑工程所用。

  动物资源

  玛多县地广人稀,湖区水草丰美,肃穆幽静,是青海的重要牧场,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野牛、野驴(俗称野马)、羚羊、黄羊、石羊、盘羊、白唇鹿、棕熊、狼、红狐、猞猁、雪豹、獾猪、野猫、旱獭等。玛多县鸟类也很多,这些鸟类大部分属候鸟,每年5月飞来,10月离去,它们栖息在河滩荒僻草地,或聚集于湖中小岛,以河湖鱼类为食,在沙滩草丛筑巢产卵育雏。生活在这里的留鸟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玉带海鸥、赤麻鸭、黑颈鹤、金鸻、红脚鹬、鹭鹤等,虽然种类不多,但数量很大。在扎陵湖、鄂陵湖及两湖的连通河中有鱼类8种,其中有花斑裸鲤(俗称大嘴鱼),极边扁咽齿鱼(俗称小嘴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俗称湟鱼),厚唇重唇鱼(俗称花麻鱼)。两湖中8种鱼类在黄河上流均有分布。

  

5、风俗文化

 

  “哈达”(藏语译音)是藏族馈赠和日常交往礼节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黄色2种,宽五至六寸,长三至五尺。赠送“哈达”是对于对方或双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贺,是郑重和信用的表示。所以藏族的“哈达”一般是不轻易作馈赠的。只是用在重要场合对一些尊贵的客人才敬献。男女青年订婚,两冤家和解,多年不曾见面的亲友见面等情况下赠送“哈达”,表示最崇高的友谊和敬意。如某人赠亲友1匹马或别的东西,这在牧区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不足为奇,如果在馈赠的马匹或东西上再加上1条价值并不昂贵的“哈达”意义则大不相同,常被视为最珍贵的礼品,认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礼品了。玛多藏族有接吻的礼节,但不是用嘴唇接触,而是以额头或脸颊接触。此礼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老年人遇到自己就别的亲人、朋友、亲戚时往往行此礼以示亲爱之情。但青年男女之间即使就别重逢也不行此礼。玛多藏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每户多为5口人,个别户有10口左右。男子当家,是家庭的家长。如果男人死了,这一户家长由其儿子担任,即使儿子年幼也是家长,其母不当家长,但家庭一切事务均需母亲支配决定。在家庭劳动分工上,男子一般主外事,出外办事、集会、购物、交往等,在家要放牧,缝制衣帽、生产生活用具等。妇女每天除大水烧茶、做饭、拾牛粪、放牧、挤奶、打酥油、看孩子、料理家务外,还要捻线、拧绳,一应家务琐事全由妇女承担,劳动强度比较大。家庭财产支配和处理权方面,虽提倡男女平等,但至今妇女地位和权力仍较男性低下,一般仍是男子说了算。玛多地区盛行招赘,找女婿不受人歧视。总之,不论招赘或娶嫁,男女婚后数年年一般都要另立家居,独立生活。但大都距父母较近,以便随时有所照应。

  

6、经济情况

 

  工业

  玛多县在1949年前没有任何工业,个体手工业也很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地方工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建筑材料和煤、盐、电力等,改变了单一的牧业经济结构。

  电力玛多县电厂成立于1967年,初期设备有45千瓦40型发电机2台,供给县城照明用电。后又配备了75千瓦4115型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4万度。1971年以后由于用电量增加,发电机改用2台120千瓦的6160型发电机,年发电8万度。1990年,县财政投资30多万元购置1台400千瓦发电机,1995年1月,县财政又投资12万元购置了1台250千瓦发电机。县电厂从设立以来,一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属亏损企业。1998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万元修建了黄河源水电站,2001年正式向县城和花石峡地区供电,从而结束了玛多县无电的历史。

  建材县建材厂属大集体性质的地方企业,隶属县计委管理。1978年改名为“玛多县建材厂”,开始生产机制砖,机制红平瓦以及木器产品。由于加强了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生产责任制,产值逐步上升。在随后几年中,县建材厂实行承包经营。1995年底,县建材厂主要设备有木工房、电锯、电刨订、柴油发电机、东风卡车1辆、东方红55型拖拉机1台,效益不好。

  财政

  1958年玛多县财政科成立。1968年与县税务局合并,更名为县财税科,内设预算、企业会计。1984年财政与税务分设,更名为玛多县财政局,有正副局长各1人,预算、企业会计各1人,内设农财股,配有专职农财人员。1995年底,全局干部18人,设有总预算、企业财务、农财股、行政事业财务、税收、文秘等6个股室及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玛多县尚属部落制社会,广大牧民群众每年都要缴纳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收入都归部落头人掌管,无文字记载,故财政税收情况无从查考。唯有马步芳1941年经营哈姜盐务局后,据称每年盐税收入可达3万银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帮助藏族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牧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免征牧业税3年。1958年以前,玛多县财政支出全部由国家补贴。1958年始财政收入,但长期处于少而不稳状态,始终不摆脱依靠国家补贴的困难局面。从1958年至1995年的38年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9492.25万元,其中省州财政补贴5579.9万元,占总收入58.78%。近几年来,国家实施取消农业特产费、免征农牧业税、砂金停采等政策措施,县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越来越少,在总财力中所含比例越来越小,对上级财政的依靠越来越大,2001年,地方组织收入159万元;2003年地方组织收入225万元;2005年地方组织收入76万元,仅占总财力的1.4%。

  税收

  1958年玛多县建立税务科,后改为税务局,下设花石峡税务所、城镇税务所、扎陵湖税务所。扎陵湖税务所1984年设置,1987年迁往野牛沟。1994年9月底,玛多县税务局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2个单位,花石峡税务所和野牛沟税务所撤销。玛多县国家税务局有干部职工11人,玛多县地方税务局有干部职工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玛多县系部落制度社会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且无定律,税额、税种均有头人决定,并摊派给各牧户,限期缴纳。1941年马步芳进驻果洛,成立哈姜设置局,在征收盐税的同时残酷地压迫和掠夺当地藏族群众,税款、税种成倍增加。

  从1958年开始征税工作,税收制度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多次改革,玛多县开始征收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6个税种。1966年车船使用牌照税免征。1973年一手,国营企业之缴纳工商税1个税种,集团企业只缴纳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2个税种,其它纳税者只缴纳工商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和盐税5个税种。1983年税制改革,实行新税制,税收种类逐渐增多,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使税收范围增大。

  玛多县地方税务局成立初,在人员少、办公条件简陋,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开展税收征管工作。1944年提前53天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工商税入库535769元,完成计划的128%,上交县级财政356070元,完成计划的104%。税收制度改革后,地方税务局深入全县企业、个体户,摸税源、查漏税、抓零散税收,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有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