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陈虹艺博客 > 地名 >

郝家桥村简介_基本介绍

发布时间:2021-03-21 21:47地名 人已围观

  

简介郝家桥村,位于陕西省绥德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该村有旧居等多处革命旧址,是蹲点调研的地方。2015年8月,习远平在《陕西日报》刊文《先辈的战场:回忆...

  郝家桥村,位于陕西省绥德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该村有旧居等多处革命旧址,是蹲点调研的地方。2015年8月,习远平在《陕西日报》刊文《先辈的战场:回忆父亲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指出,老一辈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

  

1、郝家桥村简介

 

  郝家桥村,位于陕西省绥德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该村有旧居等多处革命旧址。

  

2、蹲点调研

 

  1943年3月至5月,在此进行了为期44天的蹲点调研。当时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日军不断加强攻势,反动派又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成了边区军民唯一的出路。

  绥德是延安的北大门,人口占了边区的三分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亲自找谈话,让他到绥德去工作。1943年2月中旬,30岁的获任绥德地委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

  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郝家桥村。多年来,郝家桥村在村主任刘玉厚的带领下,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郝家桥”的出现,使思路顿开:绥德地区只有采取郝家桥的办法才能将农业生产搞上去。于是,他帮助刘玉厚认真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开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刘玉厚和郝家桥的生产经验。通过“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很快便在绥德地区掀起了大生产热潮。

  因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开展,年底,绥德地区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模代表大会,受到及其他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从郝家桥蹲点调查开始,就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尤其是与刘玉厚、郝玉亮、刘老婆等农民朋友数十年的亲密交往和友谊更是感人至深。特别是刘玉厚,他是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大生产运动中成长和涌现出的全边区特等劳动英雄。1949年9月,刘玉厚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被推选为会议八十九名团成员之一,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作为全国特等劳模出席了第一次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在绥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里,身体力行,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每天捻毛线1小时;一年内衣服被褥不要公家补充,冬天睡冷床,只烧炉子不烧炕,提早停火半个月;锻炼身体,争取不用公家医药费等等。

  与结婚刚一年的齐心,也到郝家桥担任乡政府文书兼文化教员,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1948年春天,齐心再次被派到郝家桥工作。50多年后,2000年,齐心重返郝家桥看望乡亲,并捐资办学。

  

3、习远平撰文回忆

 

  2015年8月,之子习远平在《陕西日报》刊文《先辈的战场:回忆父亲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如是回忆母亲重返郝家桥的情形:

  2000年,受我父亲之托,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人重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访了当年在大生产运动远近闻名的绥德郝家桥村。这个村庄是我母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父亲在大生产运动中树立的一个典型。

  曾任绥德行署专员的杨和亭伯伯曾经回忆说,我父亲领导绥德大生产运动时,不仅层层动员,而且身体力行,有时一边找干部谈话,一边还亲自动手纺线。一个大老爷们坐在纺车前纺线,这情景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滑稽,可在当年陕甘宁边区,人人参加大生产运动,大家都动手纺过线。

  75年前,老一辈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今天,各级干部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基础,抓住破解基层脱贫、发展难题的“牛鼻子”,将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4、相关媒体报道

 

  2014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

  《郝家桥立在村民心中的碑》

  离开陕西绥德县城,汽车西行几公里,钻进一条大山沟。途中遇上塌方,停留了一会,来到一个小山村,名叫郝家桥。

  村子里立着两座纪念碑。

  71年前,一个30岁的陕北汉子从延安的窑洞出来,就北去绥德上任。很快他就来到郝家桥村,吃住老乡家,蹲点调查,发动群众,抓紧春耕生产。村民记得,清明节刚过,这位新上任的绥德地委带领村民们实行“减租减息”、“耕三余一(种三年地,余一年的粮食)”,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后来,村民刘玉厚被评为劳动模范,再后来还成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名扬陕北。那时,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日本鬼子疯狂了,又加紧对边区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是当地军民唯一的出路。

  年已七旬的村民马兴业领着我们和游人爬上山坡。“这是我家的旧窑洞,同志当年就和我父亲住在这里。”一座老院子,两孔旧窑洞。院子右侧有一旧马槽,院中央还有一个碾子,一棵槐树从碾盘中间的孔里穿出……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几个月。

  第二年夏天,与结婚刚一年的齐心,也到郝家桥担任乡政府文书兼文化教员,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一直与李秀珍的公婆住在一块。1948年春天,齐心再次被派到郝家桥工作。50多年后,2000年,齐心重返郝家桥看望乡亲,并捐资办学,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村里老人至今还记得她。在村里的纪念馆的墙上,从那些历经岁月的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她青年时代的英姿。

  这个陕北小山村,不仅与习家有着不解之缘,而且很早就是一个“红色堡垒”,曾经帮助、掩护过谢子长、刘志丹等陕北特委、西北红军领导人……

  2002年5月,在北京逝世。郝家桥村村民一直惦记这位老,他们推举代表进京参加遗体告别仪式,齐心老人携全家与他们合影留念。

  第二年,郝家桥村建起“同志纪念碑”,与劳动英雄刘玉厚的纪念碑立在一起。

  碑不在高,立在群众心中才会永存!